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一般来说,人们遇到一种情况,会先在心里产生想法,有了想法以后才有语言行动。如果我们在写人记事时,能够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的顺序写,那么文章就会真实生动。
请看《一定要争气》(浙教版第八册第2课 人教版第五册第26课)里这个片断: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从别的国家来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
这个片断先介绍旧中国贫穷落后外国学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的情况,再写董第周的想法:“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然后写童第周“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行动以及最后获得成功。这就是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行动”的顺序写的。在中国人受歧视的情况下,童第周决心为“中国人争气”,于是就“刻苦钻研,反复实践”。这样写,我们读了会觉得事情真实合理,能感受到童第周为国争光的自立自强的精神。
再看我学生的习作片断: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我打算送妈妈一件礼物,可是,送什么好呢?我想了又想,喔,对了,送妈妈一篮鲜花吧,因为妈妈是一个爱花的人。
下午放学后,我急忙跑回家,把我的“流氓兔”储蓄罐拿出来,把积攒的零钱全部倒了出来,然后来到花店,告诉花店的阿姨:“阿姨,我要买花。”
(节选自《送给妈妈的礼物》作者:柳雪 见2008年10月14日《作文指导报》小学中年级版)
这个片断,先写“三.八”节来临的情况,再写自己想送妈妈一篮鲜花,然后写自己拿钱到花店买花。这也是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的顺序写的。因为是“三.八”节,小作者才想送妈妈鲜花,于是到花店买花。这样写,事情讲得明白,表现出了小作者对妈妈的爱。
再看我学生习作的另一个片断:
我和哥哥拿了两个盆,盛了煤往仓库里端。刚运了几趟,我们就累得气喘吁吁了,人也变成了“黑猩猩”。哥哥说:“这样不行,得想个办法。”我突然想起仓库里有我以前玩的雪爬犁,就跟哥哥说:“用雪爬犁来运吧。”
(作者:李刚 发表于1998年1月10日《小记者报》)
这里先介绍了作者和哥哥用盆端着煤往仓库里运送,“累得气喘吁吁”,人成了“黑猩猩”,哥哥说“这样不行”的情况,然后说自己想起“以前玩过的雪爬犁”,再说自己给哥哥说“用雪爬犁来运吧”。这也是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顺序写的,我们读来觉得情节合理,条理清楚。
做一做,练一练
1.填空。
童第周留学比利时面临的情况是
。童第周的想法是
。童第周的行动是 。
2.按以下格式写句子。
(1)看到……想……说……
(2)听到……想……做……
上一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乡下孩子同步检测题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