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高考科技文知识梳理及解答示例
一、高考科技文考查学生什么?
高考科技文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读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读解与把握的能力。
1、善于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能够正确的分类和筛选。
2、能分析不同概念所指的差异,准确的鉴别,发现区别。
3、把握整体信息中心,分清信息间的主次、先后、属种、因果等关系。
4、能准确把握观点,并依据观点找出相应的依据。
5、能搞清作者或信息中评论人员持有的不同看法或观点,分辨出个体和整体,推论与定论,过去与现时、将来的区别。二、高考科技文考些什么?
1、对词语的理解(科技术语的认知、辨别)
2、对句意的把握(中心句,作者或文中科研人员的看法、观点、推断的解读)
3、对内容要点的提炼(筛选、分类信息)
4、考查内容的推断与想象能力(对照、比较、辨别信息)
三、高考科技文命题惯用手法有哪些?
高考科技文采用客观性选择题型,这就决定了命题的“局限性”,考题往往着眼于语言层面上的设计,着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准确筛选、辨别、区分、归类的能力。命题的惯用手法有以下几种:
【技法一】因果或本末倒置
简单地说,由信息A引发或推导到信息B,命题者故意设计成从信息B引发或推导到信息A。即A→B设计成B→A。在这里,信息A是本源,是起因。一般不可倒推,否则就容易得出偏面或绝对化的观点。
【例1】法国科学家证实,在农田里播放美妙动听的音乐,能使植物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处于受惊吓的环境时,有的植物会恐惧得“冷汗直冒”,甚至脱水而死。英国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培育出一种会变颜色的花。当它“渴”的时候,花是黄色的,表示需要浇水。当它“饿”的时候,花就变成白色,表示希望施肥。而当花的颜色变成蓝色,就是告诉人们它受到了病虫害的威胁,应该马上打农药了。你看,植物的“感情”挺复杂吧。
【题1】下列叙述符合文段信息的一项是:
A、让植物神经系统兴奋起来,需要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
B、植物脱水死亡,是处于受惊吓的环境中
C、花变成白色证明它处于“饿”的状态,表示需要施肥。
D、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花,能通过花的颜色改变来了解它的“情绪”。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前三项都是犯同一毛病。选其中的任一个,都将落入命题者设计的陷阱。原因在于由信息A“在农田里播放美妙动听的音乐”是能够引发信息B“能使植物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信息B并不一定需要信息A或由A来引发。BC项同理。
【技法二】强行“跨越”,省略中转环节。
信息之间有主次之分,有的环环相扣,须遵循先后次序。信息间的引发、转化或演变
是严谨的。如随意改变或省略信息间的中转环节,往往会陷入谬误。应该是信息A→信息B→信息C,而命题者故意“跨越”,变成信息A→信息C,这貌视正确,实质违背了科学逻辑。
【例2】科学家们经过广泛深入地研究,目前对鲸集体搁浅的原因有了一个较为满意的解释。鲸在水中是通过声纳系统进行回声定向导航的。坡度很小的海滩,往往会扰乱甚至消除回声声波。鲸接收不到回声声波,声纳就会出现假象,导致鲸陷入浅滩而不自知。其次,鲸多为群体生活,群体内表现出高度的互助行为,当群体中的一个或几个同伴因某种原因搁浅时,就会发出求救信号。其他成员会迅速赶来救援,紧紧围绕着搁浅的同伴。只要同伴没有获救,其他成员决不弃之不顾。
【题2】下列对鲸搁浅死亡原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鲸没能接受到回声声波导致不能定向而搁浅死亡。
B、坡度很小的海滩,扰乱了鲸的声纳系统使鲸搁浅死亡。
C、鲸搁浅死亡,是自身的声纳系统接受不到回声声波导致陷入浅滩而不自知。
D、鲸是有着高度互助行为的群体,这种造成鲸集体搁浅死亡的原因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从文段信息里可以看出,信息A“坡度很小的海滩”→信息B“往往会扰乱甚至消除回声声波”→信息C“鲸接收不到回声声波,声纳就会出现假象,导致鲸陷入浅滩而自知”。在这里,命题者故意“跨越”,省掉了信息B,由信息A“坡度很小的海滩”→信息C“扰乱了鲸的声纳系统使鲸搁浅死亡”。这是不符科学依据的。
【技法二】替换概念,暗变信息。
科技文有大量的科学名词或术语,细微的区别或变化都可能大相径庭或产生天壤之别。这就需要我们细心辨别、比照信息。设计者常采用“替换”或“暗变”的方式:即把概念A替换为概念B;或把信息A暗变为信息A′。以此来“混淆视听”。
【例3】科学家为太空设计的第一座工厂是制药厂,产品是有“抗病毒法宝”和“抗癌良药”美誉的干扰素。过去,干扰素一直是从人体血液中提取。3万升人体血液才能提取100毫克干扰素,目前全世界力所能及的干扰素产量对成千上万的患者来说,真是杯水车薪。为解决这一供求矛盾,瑞士科学家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生产出了干扰素,但是由于地球上重力限制了分离的精度,同时还由于空气中的杂质影响,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干扰素很不纯净,混有分子量和干扰素相同的杂质。
【题3】下列有关干扰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人体血液中提取的干扰素总量目前已不能满足成千上万患者的需求。
B、太空生产的干扰素在精度和纯度上要比采用遗传工程方法生产出来的干扰素高。
C、用遗传工程方法生产出来的干扰素因受到地球上重力和空气中杂质影响,常混有与干扰素相同杂质的分子量,很不纯净。
D、干扰素的供需矛盾促使瑞士科学家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生产干扰素。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C项。命题者有意将信息暗变。信息A“分子量和干扰素相同的杂质”偷换成信息A′“与干扰素相同杂质的分子量”,信息A和信息A′在字面上没有改动,但在词序上有了调整。信息A≠信息A′。貌视相同,实质大相径庭。我们如不细心辨别,很容易中计。
【技法四】个性与共性或主观与客观混同。
科技文在说明事物的特性或事理时,很重“依据”,依据中常常包含事物的个性与共性、主观与客观因素。设计者往往在其中做“文章”,将其等同起来或罗列一起。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把握信息要点,准确地区分。
【例4】生活于海洋的哺乳动物中,鲸是适应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它们的体形趋于流线型,体表光滑,前肢像桨一样,后肢退化,适宜水中游泳的运动方式;皮肤下厚厚的一层鲸油,使它们不需耗费大量的热量即可维持体温的恒定。在海洋中,它们靠自身独特的声纳定向系统导航。而一旦到了陆地上,它们就寸步难行了。
【题4】下列不能作为“鲸是适宜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的依据是:
A、鲸是生活于海洋的哺乳动物。
B、鲸有流线型的体形且体表光滑,前肢像桨一样,后肢退化。
C、鲸皮肤下有厚厚的一层鲸油,能够保持热量,维持体温。
D、鲸有自身独特的声纳定向系统导航。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分析题干中“鲸是适宜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一语,无疑是要求我们找出具有鲸适宜海洋生活的个性特征。显然,选项A不属于鲸的个性特征,故不能作为“鲸是适宜海洋生活程度最高的一类”的依据。这是典型的以“共性”混同“个性”的示例。
【技法五】个体当整体,推论当定论。
事物存在着个体与整体之分,事物的个体存在于整体之中,不能将个体当整体,犯以偏根全的错误;在言论上也是,有时作者借助个体或整体言论表明看法或观点,有时作者也表达自己的认知或思想倾向。一些看法、观点只是个体的或未得到普遍认可、确定。命题者常将这些地方故意搞混来设置选项。这就要求我们能搞清楚事物或言论是属个体性的还是整体性,明辨是推论还是定论。
【例5】小草为什么会变老呢?这是因为自身的代谢和环境的不适使叶绿素的含量减少了,植物的叶、茎就变黄。在90年代初,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会老的小草——英国威尔士草地和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基因发生突变的“常鲜草”。由于基因突变,这种草中没有那种破坏叶绿素的东西——酶,所以可以一年四季常绿。这个发现太重要了。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把这种草中变异了的基因移植到其它草里,别的草不就能够“青春常在”了,四季常绿了吗?如果进一步解决一些技术问题,还可以把这种基因转移到许多农作物和树木上来。那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即使到了冬天,大雪纷飞,马路两旁的树依然碧绿碧绿,小草鲜嫩鲜嫩的,煞是好看。
【题5】下列叙述与文段提供的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A、没有了破坏叶绿素的东西——酶,小草的叶绿素的含量不减,可以保持四季常绿。
B、如果你在冬季雪天里看到马路两旁的树“青春常在”,应该是移植了“常鲜草”的变异基因所致。
C、科学家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在其它草里移植了“常鲜草”变异的基因使得其它草也“青春常在”。
D、小草变“老”,与自身的代谢有关,体内的酶使叶绿素含量减少导致其叶、茎变黄。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D项。A项“没有了破坏叶绿素的东西——酶”是指个体“常鲜草”,不能强加在整体小草上。B项把推论当作了定论。从文段中“如果”“那时”可以得到证实。C项则把设想当作了事实。
【技法六】残缺条件,忽略重要因素。
事物间变换转化是有一定条件或因素引发的,科技文的信息之间的变化尤其这样。命题者有时故意让某些条件残缺或忽略一些关键因素来“诱谝”考生。这就要求我们多一个“心眼”细心辨别。
【例6】高空民航客机尾部拖出来的带状白烟,一般不是从飞机内部喷撒出来的,而是飞机在高空大气中飞行的时候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云。这多半发生在低温的高空。飞机燃料燃烧的时候,会产生氢气。空气中原来包含大量的氧气,飞机产生的氢气跟大气中的氧气结合,就形成水汽。如果这时候高空气温很低,空气湿度又大,水汽就会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珠,远远看去,就像白色的烟雾。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8千到1万米的高空,那里气温一般在零下40摄氏度到零下50摄时度。白烟在飞机后边50至100米处形成,能存在30到40分钟。有时飞机机翼的尖端,也会出现淡淡的白烟,这种白烟形成的原因跟上面说的不一样。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中、低空飞行,空气湿度又很大的时候。中、低空虽然气温不太低,但是由于机翼造型上凸下平,飞行中机翼下方的气压较大,机翼上方的气压较小,机翼后边空气由下向上流动,产生涡流。这涡流中心气压较低,温度也随着降低,于是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形成白烟。因这种白烟周围气温不太低,所以消失得比较快。
【题6】下列叙述与文段提供的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A、客机飞行时,从尾部喷撒出来出来的带状白烟,是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氢气所形成的。
B、由于在气温不太低、湿度又很大的中、低空飞行,飞机机翼的尖端也会出现白烟。
C、飞机机翼造型上凸下平,使其下方的气压较大,温度很底,从而产生水汽,形成白烟。
D、无论是飞机尾部拖出来的白烟,还是机翼尖端出现的白烟,都是水汽凝结成水珠所致。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是B项。A项残缺了“高空”、“低温”、“氢气和氧气结合产生水汽”等条件。C项忽略了“机翼后边空气由下向上流动,产生涡流”因素。D项则不顾中低空飞行的飞机,其“白烟周围气温不太低”因素,主观臆断“水汽凝结成水珠”。
四、【实战演练一】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每小题3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起来。如今,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把课题转向人体能的开发利用上。
所谓人体能,简而言之就是由人体散发出来的生物能量,它主要表现为机械能和热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随时随地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发热,行走时的体重施圧于路面等。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如全部转化为热能的话,可以把相当于他自身体重的水由0℃加热到50℃,而全世界60多亿人每年浪费掉的人体能,则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人体所具有的生物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比如,当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会产生持续的重力能。如果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就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将一种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商场和火车站等处的地毯下面,当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时,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不停地被圧下,使中心轴持续地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英国一家超级市场,特意在市场入口处转门下方的地下室里,安装了一套发条式能量收集转换装置。熙熙攘攘的顾客不停地进进出出,其推动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并转化为电能,借此为公司提供了照明、打字、电梯、空调等用电。
将人体热能收集起来,然后转换成电能,也是一条经济实用的途径。美国新泽西州建造的美国电信电话公司总部大楼,每个房间的内壁都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吸收全楼3000多名员工身体所发散发的热量,随后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入蓄电池,用以提供照明、电脑操作及调节楼内室温所需的电力。美国匹兹堡大学也设计了一个热量收集系统,该系统将学生和教师释放的热能,电灯、厨房以及从窗外射入的阳光等所产生的热量,统统聚集到一个中央设备中,再由地下的管道重新分散。据说,此系统在寒冷的冬季,完全可以供学校的10座大楼取暖之用。其实,这一系统完全可以具备双重用途,即在炎热的夏季里,还可以当作制冷设备使用,从而使大楼中的环境非常舒适。
科学家们认为,人体能价廉而无污染,且收集转换并不复杂,既能自收自用,也能零存整取,如能将人体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无疑将为人类生活做出极大的贡献。相信人体能将会得到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利用。
(《让人体也能发电》李津军)
1、下列对“人体能”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人体散发出来的机械能和热能。
B、人体作用于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生物能量。
C、人一昼夜所产生的能,可以把自身重的水由0℃加热到50℃。
D、60多亿人产生的生物能量,如果聚到一起,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2、下列关于人体能转换成电能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产生的生物能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
B、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产生的重力能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
C、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产生的电能,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D、英国一家超级市场,安装了特制的推动门,这种门通过不停转运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提供公司的日常用电。
3、对第4段主要意思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一些公司和学校在大楼里安装了人体能设备供电。
B、美国公司和学校已用人体电能照明、取暖、制冷。
C、人体能的开发是一条经济实用的途径。
D、热量收集系统具有的双重功能可以使环境更加舒适。
4、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能课题是在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的前提下,由一些科学家着手研究开发的。
B、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前途将越来越宽广。
C、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主要原因是其价廉而无污染,加之取用灵活方便。
D、人体能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但人体能只能转换成电能,是其发展的一个缺陷。
【答案简析】
1、B(A机械能和热能只是人体能的主要表现。C需要一定的条件。D与原文不符)
2、A(B要经过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C、不是人体产生电能带动发电机发电,而是通过踏板下的摇杆使中心轴持续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D是推动门在人的不停的推动下产生能量,先被收集起来,再通过一定的设备转化成电能。)
3、C要学会找中心句(A是安装了收集人体能的设施。B以偏概全,只是个别地方部门处于试验阶段。D没有概括中心,热量量收集系统只是人体能开发的一个方面,段中只是作用一例子来谈人体开发运用的,不能用例子来概括中心。)
4、D从文末一句即知,人体能的开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上一篇: 高考语文背诵技巧整理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