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高三语文阅读练习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缌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3.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B.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14.“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C.《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15.“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答:
参考答案:
13. A 张冠李戴。原文是“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艳惊了上海滩”的不是《云南映象》,而是《藏谜》)
14. C 答非所问。(“福气”应指杨丽萍在做《藏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而不是别人评价)
15.解析:主要是概括杨丽萍创作舞蹈表现出来的品格,阅读文章要细致,要思考文章所叙事件的本质。
答案:(6分)(1)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我们跳的是命。”(2)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3)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4)对名利极为淡泊。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
苗向东
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马云有一个绝活:单手倒立。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他说:“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于是马云悟到: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 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走,跟我去淘宝!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马云甩下一句话:“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倒立思维的结果,就是马云始终走的是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马云有很多奇特的“倒立观”,他信奉这样的理念: 永远不做大多数。“如果一个方案有90%的人都说好的话,我一定要把他扔到垃圾桶里去。因为这么多人说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机会肯定不属于我们。”于是马云没有投身热门的门户网站的红海,而是看中了国外市场上运行失败的B2B模式;没有擒贼先擒王,而是专攻中小企业;没有虚张声势打造影响力,而是出其不意得玩起了“西湖论剑”,来的宾客里居然有美国总统克林顿;没有在互联网急速膨胀烧钱的年代跟风,而是把高盛公司1999年的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用到了2005年。逆向思维可以构成核心竞争力,这是马云倒立后得到的逻辑,所以他总能把自己置于冷静旁观者的角色,游刃有余。伴随着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马云也一直以“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成为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
仅靠倒立显然远远不够,马去还将倒立不断延伸、扩展。学会站在客户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有时候,客户是你的上司,有时候,客户也是你的员工。对于经理人而言,大部分人的思路是先站在个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如果换一个思路,学会站在公司立场上考虑问题,反倒更容易让自己脱颖而出。他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逆反思维、反教条、出人意料,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思维的商业逻辑体现了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马云的倒立,用熊彼特的话说就是“创新”,用汤姆彼得斯的话说就是“颠覆”,用安德里格鲁夫的话说就是“惟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用柳传志的话说就是“重新写一份菜谱”。结果倒立着的马云和倒立着的阿里巴巴人,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视野,神奇地走向了成功。[来源:Ks5u.com]
(摘自《格言》2010年4月下)(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马云“倒立看世界”的独特思维是受到他儿时偶像小鹿纯子的启示而产生的。
B.“永远不做大多数”的理念是马云奇特“倒立观”的反映,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之道。
C.马云倡导“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是指不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还应站在客户的立场、公司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D.马云做事不钻热门,不跟风,不造声势,这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竞争力不行而做出如此抉择。
E.马云是具有反常规精神的企业家代表,其淘宝网和阿里巴巴网站的成功就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2)“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概括其作为“异类”的具体做法。(6分)
(3)“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阐明马云的这句口头禅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及商业优势。(6分)
(4)着重阅读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对“马云的倒立”加以评价。并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做此评价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A D
(2)①单手倒立方面:练就单手倒立的绝技,并以此作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不仅自己练,还以此对员工进行特殊规定: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否则卷铺盖走人;临时抽查淘宝网高管的倒立技术,对不合格者进行限期整改。②商业抉择方面:否定有90%的人都认可的方案;投资时不钻热门,不跟风,不虚张声势等;多立场、多视角看问题、考虑问题。
(3)①即换一个思路,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②走特立独行之道,不断打破常规,在与竞争对手过招时,从不按规则出牌;“反其道而行”的商业思维让其在商海中游刃有余,不断获得成功。
(4)示例:笑傲网络行
这是一个思考致富的时代,智慧是我们成功的唯一保证。马云的创业经历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成功属于那些永不墨守成规的人,属于那些敢于追求梦想的人,属于那些想到就会付诸行动的人,属于那些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人。“阿里巴巴”是马云创造出来的中国神话,它不仅是马云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文中还有马云的许多商业策略,如避开红海,畅游蓝海;避开大企业,专攻中小企业;主办“西湖论剑”等)
上海世博会探索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之道
世博网8月25日消息:8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3个多月里,累计已有4400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2公里,每天有55000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世界许多城市的转型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说
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利希克对记者说,城市的每一个“自我循环”,都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今天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所关注的经济转型问题,与良好的城乡互动也有着紧密关联
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愿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在此展示。它代表9亿中国农民和32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诉说“融城之梦”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村庄”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反思。无独有偶,西方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展示了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视
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海恩富说,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没有乡村,没有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将停滞“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对于乡村的尊重,希望带给更多人启迪”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化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脚步而来。在中国,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2010年,将超过48%。而在全球,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可能将占总人口的60%。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摆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好地方”经济学家樊纲说,尽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期盼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追求城市化的动力所在,这是应与肯定的
世博会期间,前来上海参加书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在推进经济转型、二元结构等问题时,必须摆脱“把GDP当作政绩”的惯性思维
在世博园,人们所看到宁波滕头村案例,就试图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唯GDP论”。为保持“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近年来当地已拒绝了50多个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合作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转变,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曾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届世博会对于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交代,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时,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GDP的增长。
E.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2)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答:
(3)新闻主体部分有三个章节,请给一二节各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在20字以内。(6分)
答:
(4)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8分)
答:
参考答案:
11.(1)CD(对一项给3分,两项给5分)
(2)属于导语部分。(2分)主要作用有:内容上,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指出世界城市化的背景。(2分)结构上,引出本篇新闻的要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①经济转型给危机城市带来“新生”;②城市从来就与乡村密不可分。
(6分,每点3分,能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准确即可。)
(4)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陈旧)使经济发展停滞;“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生活质量。(答出2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②转变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增强城乡互动;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答出2点给4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上一篇: 高三语文摸底练习试卷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