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收藏证书查询网

  ■福建福州 叶伟奇

  “黄鱼”者,民国时期老百姓对金条的俗称。近些年,钱币收藏品市场上民国老“黄鱼”收藏异军突起。相比民间金银楼制作的金条,民国中央造币厂铸造的“黄鱼”,因出身“正统”,存世罕见,更披上一层神秘诱人的面纱,备受追捧,在钱币拍卖场上价格屡创新高。上海崇源2013年春拍“金银流霞”钱币专场上拍一枚民国中央造币厂壹两小金条,正面从上至下打有三行文字,分别是编号“AC12945”、“成色991”、重量“1.000 市两”(图1)。金条背面为古布币图案,重量31.1克,也就是16两1斤制的1两,保存完好,估价人民币14000元,经过激烈竞价,最后以人民币15960元成交。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区通货严重膨胀,法币贬值。为抑制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开始出售黄金,举办黄金储蓄存款,收回法币,平抑物价。1945年8月黄金储蓄存款陆续到期,政府命令中央造币厂生产金条,以应付黄金兑现之需。金条原材料是由美国进口的四百两重金砖,中央造币厂直接进行切割,制成各种重量的小金条。自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共计制成各种重量的金条42.7万余条,总重144万余市两,完成黄金兑现任务。1948年11月,由于国民党金圆券政策失败,币制崩溃,市场交易依赖黄金、银元和美元,中央造币厂再次生产金条,原料仍是由美国进口的金砖。截止1949年3月,共生产各种重量的金条111万余条,计重153万余市两。国民党政权溃逃台湾后,从大陆运走大量黄金,在台北成立中央造币厂继续生产金条,这些金条成为国民党退守台湾后的物资保障,也成为后来台湾经济起飞的重要物质基础。

  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金条,收藏界俗称“厂条”。厂条形状为长条形状,经实测五两重的厂条长7厘米,宽3.1厘米,厚3.1毫米。条面有孙中山侧面头像或中央造币厂厂徽——古代布币图案,印有编号、成色、重量等文字,有的还钤有“中央造币厂制”、铸造时间等戳记(图2、图3)。厂条以“两”作为重量的基本单位,根据民国十七年(1928)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以31.25公克为一两。按重量划分,厂条有两钱、四钱、半两、一两、二两、三两、四两、五两、六两、十两等规格品种,其中两钱、四钱、二两、三两、四两和六两规格的厂条非常少见。当时的老百姓将一两重的金条称为“小黄鱼”,十两重的称为“大黄鱼”。按成色划分,厂条可分为标金(成色在98%以上)和原料饰金(一般成色不到90%)。厂条上的编号代码表示不同的铸造厂。如编号代码以CK、CA、CC开头的,为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中央造币厂或昆明中央造币分厂生产;编号代码以CB、CD开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中央造币厂或南京中央造币分厂生产的。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后,台北中央造币厂继续生产以CD开头编码的金条,也有以“甲”、“乙”、“丙”、“丁”戳记编码的,但成色都较低,一般不到90%,很多标有“饰金原料”字样。

  民国时期金条的购买力,抗战初期,一根小黄鱼大约可以兑换30—40块大洋,兑换比率随着年景好坏上下波动。抗战后期,黄金越来越贵,兑换银元的比率越来越大。在1949年之前,100块大洋(3根小黄鱼)就可以在北京买个小型四合院。当时小康之家一月生活总费用也就是15块银元。一顿全家福吃下来,也就是两、三块银元的样子。当时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条花费,金条主要是作为硬通货贮藏起来,花费的时候兑换成保值的货币银元。

  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金条,绝大多数被国民党政府从大陆民众手中处心积虑搜刮、劫运到台湾。据史料披露,国民党从大陆运走的黄金总数不下350万两。有人认为高达700万两。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中央造币厂生产的厂条。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民间留存不多的厂条也被银行回收熔化,而且民间也有将金条融化改做首饰的传统,现今民国时期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金条存世数量已非常稀少。“物以稀为贵”,加之厂条由权威机构铸造发行,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收藏价值,故而在钱币收藏市场上越来越受青睐。

  来源:收藏快报




上一篇八旬老人收藏3000双筷子 写诗18首赞美用筷的好处|收藏|筷子|写诗

下一篇大学里的手艺人不修文物修图书|手艺人|文物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